西安事变的时间和意义
2023-09-10 12:04:45
来源:互联网转载或整理
网友提问:西安事变的时间和意义
优质回答:西安事变,又称双十二事变,是张学良、杨虎城为挽救民族危亡、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,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,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,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,亦称双十二事变。那么西安事变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呢?下面随我们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西安事变的时间和意义1
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,中国国民党军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以抗日救亡、团结抗战的名义软禁蒋介石的事件。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,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标志着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开端
西安事变使得国共两党重新达成了团结,实现了党内和党间的一致,为中国共产党参与全面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。蒋介石经过此事也明确了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重要性,从而颁布了抗战建国纲领,开启了全面抗战的序幕。
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,中国国民党军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以抗日救亡、团结抗战的名义软禁蒋介石的事件。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,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标志着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开端
西安事变使得国共两党重新达成了团结,实现了党内和党间的一致,为中国共产党参与全面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。蒋介石经过此事也明确了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重要性,从而颁布了抗战建国纲领,开启了全面抗战的序幕。
2.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发展
西安事变为国共两党提供了合作的机会,两党开始共同对抗日本侵略,实现了民族团结。此后,两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联合政府,共同推进抗战进程,使得国共合作得以进一步发展,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3.最主要的是这条:改变了国共双方的政治态势
西安事变之后,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政治上的地位大大提升,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。同时,国民党也不得不对共产党的力量重新认识,不再将共产党视为威胁,开始正视共产党的作用,这为国共合作打下了基础.。
西安事变的时间和意义2
1936年12月,蒋介石到西安,威逼张学良、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。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,联共抗日,都遭到无礼训斥,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,实行兵谏,逼蒋抗日。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。
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,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。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,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。从此,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,国内和平初步实现。在抗日的前提下,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。
西安事变的时间和意义3
西安事变的原因
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,张学良、杨虎城与红军停战。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、杨进攻陕北红军,张、杨苦劝蒋介石联共抗日未果
西安事变的经过
1936年12月24日,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,被迫接受停止内战,联合抗日的主张。12月25日,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,事件得以和平解决,张学良陪蒋介石夫妇回到洛阳,后转飞南京。
张学良:12月26日,到南京后,张学良不幸被扣,由大陆到台湾,失去了自由。
杨虎城: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,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。
军队:东北军被分拆瓦解,十七路军被取消。
西安事变的意义
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,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。
张杨两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。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建议: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,蒋可能抗日,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,你们在外面逼,我在里面劝,内外夹攻,定能扭转过来。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:捉了(蒋)之后,只要他答应抗战,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。
但是东北军、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,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。
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。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,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,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。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,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,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,择善而从,答应停止内战、联共抗日。